德育内容的含义对德育内容的涵义,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指在学校开展德育时,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及其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如华东师范大学余光同志认为:“德育内容指的是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去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问题,它是一定社会中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只有通过与德育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的教育,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并是以实现。”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也认为:“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去培养青年一代的问题。教育目的为培养人确定了方向,教育任务指明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但要保证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德育内容问题,关系到未来一代的思想政治面貌和道德面貌问题。200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也就指明了我们当今中小学德育要用什么的内容去教育影响青少年一代。 关于德育内容的性质,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的性质、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它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学校德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当然也不例外。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德育内容有同的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德育内容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总是按照本阶级的利益、愿望、要求和意志,用本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去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符合本阶级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思想具有民族性,历史和现实中的不同民族,其德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社会和阶级不风吹草动,又有一些共同的社会意识及其体现的社会规范存在,如不盗窃、尊老爱幼、讲究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德为不同社会和阶级的人们所共同遵守。因而,德育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共同性和历史继承性。综上所述,德育内容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共同性的统一,是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德育目标的含义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所谓教育目标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年儿童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德育目标即以上述“五要素”形成的角度,也是从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实效角度,来衡量其最终结果的。 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 个人品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如下。 ——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 ——勤奋学习、工作台的品质。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二) 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 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 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三)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开成的调节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的运动和动乱,尤其是文革十年浩劫,造成的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不讲社会公德的遗毒深远,因此社会公德教育应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注重仪表,维护尊严。追求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仪表美的统一。还要教育学生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尊严。 ——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这是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要求,是社会生活中最起码的文明行为规范。此项内容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做社会的主人。 ——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要求。要使学生懂得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的尊重的桥梁。要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礼貌的言谈、举目和态度。 (四) 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指人们为维护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正确处理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全人类的社会公德。当前世界范围内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乃至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兴衰。环境道德超越制度、国家、民族、宗教、信仰之不同的时间、地域之差异,60多亿人都必须恪守。但是,过去长时期只重视调节、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调节、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道德教育。 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环境,掌握一定环境知识,产生热爱环境情感;学会保护环境的技能,恪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准则,以使人类共同生存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技能的教育。 环境总是比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很多。它既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又包括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环境道德修养。 环境道德是人类公德,是人类根本长远利益所在。任何国家的、民族的、团体的、个人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都必须服从人类最高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正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一)、认知目标 有关个人品德、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具体包括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集体、勤奋学习、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生活节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诚实待人;公共场所道德、公共安全道德、环境保护道德;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职业选择道德职业岗位道德,职业经济道德等。(二)行为目标 形成以上教育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相应的道德能力;养成文明礼貌的生活习惯,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法纪教育内容法制指国家的法律与制度,法律包括成文和不成文法的,制度包括依法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其中也包括法律制度。 法律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教育、人权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以及守法、 学生应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知道运用法律可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认识法律的平等性和强制性,初步了解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 对学生还应适时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在两性间关系中哪些是应该制止和反对的,哪些是法律允许和提倡的。 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法律主要有:《宪法》《交通法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环境保护法》等。 (一) 纪律教育内容 纪律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纪律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以下功能。 ——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 ——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促进学生道德良心的形成; ——为稳定学生的情绪和行为控制所必须的。 遵规守纪,是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和学习的要求,是在学校中起码的文明行为规范。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牢记并遵守学校学习制度、生活制度、劳动制度、体育锻炼制度以及课堂常、校园纪律、图书馆规则等各项学校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自觉纪律教育有以下特征。 ——尊重学生人格; ——强调自我控制; ——不应单纯抑制; ——反对苛求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法律与规章制度教育,不仅是熟读、知晓、理解这些条文、规定,而且要注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学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法纪教育目标要做一个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在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应达到—— (一) 认知目标 知纪,知法,懂纪,懂法。具体包括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法律的一般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特别是宪法和有关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九年义务教育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法规》、信息网络的法规等;理解法律与道德、知法与成才、违法与代价的知识和理念等。(二) 行为目标 守纪、守法、用纪、用法;护纪、护法。包括自觉遵守的情感、意志和言行一致的行为。要着力训练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提倡“慎独”,鼓励从善如流,拒绝明知故犯,拒绝屡教不改 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我国古人称“仁、智、勇”为三大德,即心理学研究的“情、知、行”。当前世界教育的一致目标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生存与做事”。因此,心理教育的内容也应是对应这三点的。 (一) 交往心理 这是指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应建立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帮助学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能够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谅解的积极态度与他人相处共事。与他人相处共事中,既要勇于竞争,又要成果共享;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既要经得委屈误会,又要学会沟通和理解。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团结,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 学生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是教育的内容。青春期性教育中还包括正确进行异往的内容。 这方面内容中有影响人际吸引因素的介绍,分两个方面: 一是幸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交往双方的相似与互补;能力与专长;仪表。 二是阻碍人际吸引的因此。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二)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并掌握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知识和技能。在21世纪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将被社会淘汰。 学校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创造、情感等方面的培养问题,有时一讲到底,一问到底。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下学习指导的内容。 一是学习动力激励。包括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信培养和学习动机激励。 二是学习环节指导。包括预习指导;上课指导;复习指导;作业指导;小结指导。 三是学习方法指导。包括感知策略指导;记忆策略指导;思维策略指导,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学习习惯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刻苦认真学习,一丝不苟; ——守时惜时,学习有序、有计划; ——勤于思考,不拘泥于定式。 五是学习中的心理卫生指导。反对疲劳战术和突击战术,提倡科学用脑:理解脑;喂好脑;善用脑;保护脑。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调节。 (三)个性心理 帮助学生完善个性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全的个性不仅有助于健康,而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如果学生能保持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情绪稳定,心境开朗,就容易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教育及坚强意志、耐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等。 最近,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的测查和验证,发现了个性的五个主要因素。 一是外倾向。它包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活动性。社会多数职业,少了外倾向的各种品质,其工作绩效将会大打折扣。 二为随和性。它包括三个方面:热心、善良和诚实。缺乏这几点,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三为认真尽责。也包括三个方面:认真、负责和勤奋。这是一个成功者最突出的特点。 四为情绪稳定性。包括情绪稳定、自信、适应性三个方面。有了这个品质,容易保持心理健康,并能提高效率。 五为求新求异性。包括求新性、兴趣和聪明。这是创新精神的核心成分。 这五大因素,就是人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说培养学生和谐的个性,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外倾性、人际关系好、认真负责而又刻苦努力、情绪稳定而善于适应环境、求新求异、聪明敏捷的人才心理教育目标 要做一个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在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应达到—— (一) 认知目标 接受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教育和青春期基础知识教育,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人际交往与成长的关系、心理健康与成才的认识、心理素质与健康人格等认识问题。 (二) 行为目标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健康的情趣、高尚的志趣;端正学习态度,保持稳定的情绪,培养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随困难挫折的能力,鼓励发展鲜明人性;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我调适心理的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思想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五爱”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思想教育内容的主要部分就是“三观”教育,以下分别论述之。 (一)、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辨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在新的世纪学生如能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形成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生坚持辨证的观点,就是教育他们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彼此都是有联系的。克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高思想觉悟。 让学生了解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要使学生了解,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它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要提高分清是非和敌我的能力。 一些学生表现出的思想问题,有些属于思想方法上由于片面或教条,使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导致了错误的行为。 只有具有科学世界观的人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现在,玉皇、龙王、雷公、天狗都已经慢慢退出被崇拜的地位,红茶菌、打鸡血也成过眼云烟。然而,开天目、耳识字、水变油、药出瓶还有一定的市场。“特异功能”、星象之类在一些人那里还吃香。迷信邪教总是不断改换着自己的装束,招摇过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柞疚说:“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想用神功救国,都遭到可耻的失败。清朝慈禧太后看了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的表演,于是说‘天降神人,相助大清’。结果这些‘刀枪不入’者却抵挡不住西方的洋枪大炮。然而悲哀的是,一些人却在那里大肆鼓吹这种特异功能,根本无视历史上的神功误国的教训!”现在仍有人出来攻击科学,有人拿粗豪现代迷信的假货冒充科学。我们的学生只有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分析思考才能识别伪科学,成为无所畏惧的无神论者。 (二)、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具体表现在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方面。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为此,要进行正确人生理想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还要进行生活方式教育,生活方式应文明、健康、科学,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态度,善于利用闲暇,通过有益活动,使个性和谐发展。 最后,要加强劳动教育,这是学校传统德育内容。为适应社会发展,增加劳动致富、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吃苦耐劳、科学动脑、讲究效益等内容。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勤工俭学。 (三)、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的重点是集体主义。要让学生明确在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仍需要提倡集体主义。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发扬对集体、国家、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现象,提高辨别善恶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使学生明确,我们提倡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也不反对个性发展。我们讲的集体,严格讲是指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全局利益,不是小团体利益。现在不少学生的弱点之一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愿自己为别人服务;只愿享受权利而不愿为社会尽职尽责。如果不克服这些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多了,对社会进步是个威胁。 最后要注意,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的态度和行为;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平等、合作、友爱,关心他人,服从集体决定,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群、互助、善于理解他人、同情弱者、主张正义、维护公正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思想教育目标 要做一个勇于进取、思想向上的人,在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应达到—— (一) 认知目标 学习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接受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的教育、反对迷信的教育和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具体目标包括有,自我评价,集体主义传统、观念、荣誉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生的目的、价值,认识做人的标准等。(二) 行为目标 用思想指导行动,所思所想一定和所说所做相统一。有客观的自我评价,又有尊重民主的为人;能融于集体,又愿为集体服务;愿以奉献和创造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也能以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体现自己的人生观;崇尚真理、追求真理、能辨别科学与伪科学、唯物与唯心、有神论与无神论,能旗帜鲜明反对迷信和邪教 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对待社会的一种政治原和道德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准备参加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是人们政治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衡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新世纪,要在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把这种教育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一系列教育之中,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化网络。 首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情感、认知、行为综合化。也就是说,不仅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而且应将情感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爱国之心而产生建国之志,进而做出报国之举。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要进呓步扩大。使学生不仅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还要对他们进行国情教育和国家命运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国情,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它包括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历史)、现实国情、比较国情。国情教育内容应是以上四个方面形成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育会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热爱祖国,愿为祖国贡献一切的信念。 第三,增加现实教育题材的比重,进一步中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尊重各民族文化、历史、语言的教育。在《中学德育大纲》中德育内容部分的最后一段规定:“初、高中除以上各系列内容的教育外,还要随着政治、经济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的时事政策教育。”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和体验,将祖国期待和个人发展统一起来。改革开放环境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总是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契合于学生的价值认同机制,并使之顺利内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 教育 进行方向道路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这个教育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需要加强。这是因为,青少年对资本主义世界发达的一面和我国社会落后的一面看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 当然这方面内容的教育,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行的,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去向,并建立起实现理想的信心。 教育是政治方向教育。新世纪的学校德育要进行政治基本常识的教育,包括现代化建设常识的教育,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以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中国走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不是任何个人的决策,而对于甸目前在实行制度中所产生的问题和弊病,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去克服。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青少年需要有理想,这并非是党和教育者的主观要求,而是今天种种不尽如人意之事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青少年中存在着对现实的不满,怎样解决呢?从根本上说,从长远来说,只有用实现理想的方法。在教育青少年树立什么样理想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提得很高,要脚踏实地,扎根现实,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二) 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形势教育 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形势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一面主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应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贯穿始终。其教育内容主要为下述三个方面: 党的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教育; 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与政策教育; 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 政治教育目标(一) 认知目标 接受政治常识教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具体包括有:少先队常识、政治人物常、政治组织常识;有关国情、民情、基本国策的知识、初步阶段特征、祖国伟大成就、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观念;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世界政治经济等。(二) 行为目标 认真学习政治常识,对党、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并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把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个人成长联系起为,努力提高自己政治素质,努力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才兼备